温江大蒜-四川省温江县大蒜产区介绍-大蒜网
大蒜助理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商务助理 > 大蒜产区

温江大蒜-四川省温江县大蒜产区介绍

文章发布:中国大蒜网蒜赢天下(www.dasuan.cn)              发布时间:2011-03-03

  一、生产概况

  大蒜是温江主要作物之一,所用品种主要为当地地方品种“红七星”,另有少量“白七星”,常年面积5万亩左右,单产400(蒜苔)和500(蒜头)公斤左右,亩产值2000—3000元,亩纯收入1000—2000元。

  温江大蒜历史悠久,至今已逾300年;温江大蒜品质优良,自古就烙上了厚重的“细嫩味浓、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的地理烙印;温江大蒜种性卓著,生态适应性超强,自发地成为了省外诸多蒜区的优良种源。上世纪末“温江大蒜协会”被推举为全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自1987年温江大蒜被引入云南以来,成功地使当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产业。2006年5月,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中国食品进(出)口商会在江苏邳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蒜节”上,温江永宁镇从600多个参评乡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蒜业十强乡镇”。2006年12月,温江大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至此,原温江地域内种植的地方大蒜品种“红、白七星”正式正名为“温江大蒜”。

  温江大蒜的耕作方式有翻耕和免耕两种,均采用稻草覆盖,以前曾有部分撒播,近年来几乎全为栽植。以净作为主,有少量的间套作,间套作作物主要有:葱、豌豆尖、萝卜、小白菜等。温江大蒜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收获蒜苔,4月下旬至5月初收获蒜头,6月初至7、8月贮晾和销售蒜头。一般亩密度30000—40000株,亩用N 15公斤,P2O5 10公斤,K2O 5公斤左右,主要病害有大蒜叶枯病和灰霉病。

  温江大蒜的产地地域位于成都平原内岷江冲击扇中上部,海拔539.3米,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排灌自如,水旱从人。年平均气温15.9℃,大蒜生育期内(9—4月,下同)积温2913℃。年日照1190.7小时,生育期内日照614.6小时,年降雨量792.5毫米,生育期内降雨量305.7毫米。境内土壤肥沃、灰黑油沙,平均养分含量:有机质2.66%,全N 0.169%,碱解N 136PPM,全P 0.08%,有效P 8PPM,全K 2.35%,有效K 38 PPM。

  二、特征特性

  温江大蒜属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不结粒,用蒜瓣进行无性繁殖,1株完整的大蒜植株包括:根、鳞茎、叶、花茎、总苞及气生鳞茎。温江大蒜又名硬叶子、刀六瓣,中熟。全生育期230天左右。株高71厘米,株幅15厘米,假茎长31厘米,粗1厘米,单株叶片数12—14片,最大叶长44厘米,最大叶宽2.5厘米。蒜头扁圆形,横径3—4厘米,形状整齐,外皮淡紫红色,单头重15—20克。单头蒜瓣数7瓣(±0.5),单轮排列,蒜瓣大小差异不大,平均单瓣重1.8—2.6克。抽薹率50—70%,苔梗长41厘米,粗0.5厘米,单薹鲜重13—15克。温江大蒜蒜香味浓,辛辣味重,汁液粘稠.据测定,其蛋白质和大蒜素含量分别为6.47克/100克和0.853毫克/100克,明显高于其它蒜种。

  温江,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心、成都西郊,区府所在地——柳城镇距成都市中心城区18公里。辖11镇4乡182村,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67万。

  温江,平畴沃野,四河穿流,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都市的天然屏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怡人的亚热带气候、碧波迭荡的河流、翠绿葱浓的8万亩花木、四通八达的交通,构建出最佳的人居环境,享有“金温江”的美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温江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初步形成了精密仪器、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等六大行业。境内的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现代产业的集聚基地,被海内外誉为“挺进西部的桥头堡”。

  温江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和“优质稻优质优价试点县”,形成了花卉苗木、大蒜蔬菜、家禽养殖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温江是“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成都市第一个卫星城”、“蜀中第一小康县”、“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人均产值进入全国150强。

  温江大蒜种植

  全区2002年大蒜种植面积6万亩,主要种植的大蒜品种是我区有近300年种植历史的地方品种“红七星”,栽种期为每年的9月中下旬。收获期茨?月中旬至4月上旬收获蒜苔,5月上旬收获蒜头。年产蒜苔在2万吨左右,蒜头在3万吨左右,其中独头蒜在1500吨左右。

  温江区地处川西平原腹心,自然条件优越,岷江干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流经区境。全区属典型的平原地,地势平坦,无山无丘,海拔高度最低511.3米,最高647.4米,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942.5毫米,无霜期28l天。

  温江目前,我区大蒜头主要作为蒜种销往云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温江蒜苔由于具有汁浓味香,细嫩化渣,清脆可口的特点,主要鲜销到省内各地和省外的重庆、长沙、新疆、青海、广东、深圳、香港等省市,保鲜贮藏量少,全区启用保鲜贮藏库贮量只有2000吨。

  主要品种

  徐州白蒜:又称无苔蒜,为出口蒜头品种。株高50~60厘米,叶片深绿色、宽厚,排列紧凑,节间短,蒜苔退化短而细小。蒜头偏圆,大而洁白,直径一般在4~7厘米,单头重30~50克。每头8~10瓣,辣味适中,休眠期短,不耐贮藏。一般亩产干蒜1000公斤左右。

  二水早:为早熟苔蒜两用品种。该品种长势强,叶直立,蒜头较小,平均为12.5克,外皮白色,蒜瓣包皮紫红色,每头8~10瓣,辛辣味浓,品质佳。一般亩产蒜头500~600公斤。冬前蒜苗生长迅速,产量高,耐寒性强,春后返青早。淮北地区一般于4月上旬开始抽苔,4月中下旬即可采收结束。较其它品种早上市20~25天,一般亩产300~350公斤,最高亩产蒜苔600公斤以上。

  狗牙蒜:特点是蒜头小(7克左右),蒜瓣多(15瓣以上),形状似狗牙,故叫狗牙蒜。其假茎和叶片细弱,株高60厘米左右,生长势弱,冬季生长缓慢,后期假茎和叶片生长较为鲜嫩。多数不抽苔。一般作青蒜苗栽培,其优点是用种量少。

  “红七星”品种为温江大蒜的代表,成熟早、品质优、产量高,是生产良种;蒜瓣肥、油脂重、辛味浓、味道美,而且具有杀菌消毒、降低血压、防癌抗癌作用,是食用、调味和保健药用佳品。

  “红七星”蒜种是一个常规地方大蒜品种,由于在温江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种特性:一是成熟期早,具体表面为蒜苔抽苔早、蒜头早熟,又属于熟大蒜品种,该蒜种在云南省大理州种植比其它蒜种早熟15-20天;在具有中国蒜都之称的山东省金乡县种植蒜苔上市也比其它川蒜种早5-7天;二是独蒜率高,这是“红七星”蒜种在云南省种植表现出的又一重要特性,一般在直径5.5cm标准出口型大蒜头可达45%左右;三是产量高,该蒜种平均每平方米产量在云南种植可达3kg左右。是温江著名土特产品之一。温江大蒜品种都属硬叶蒜,其中尤以“红七星”、“白七星”这两个品种为国内外罕见,独具特色,它的特点是瓣子大、色泽光亮、口味香、辣,胶汁浓。据民间传,把蒜汁涂在铜钱上、贴在身上,铜钱不落。在化学工业及医药上用途甚广,故民谚有“蒜有百利、浑身是宝”之说。此外,它的蒜苗、蒜苔,具有味香,清脆可口等优点,是人们家常美味佳肴。 “红七星”属硬叶紫皮早熟大蒜精品,绝大部分作引用蒜种,其蒜种独特品性在云南表现最突出:①独蒜率高,达到70~80%左右;②蒜头大,芽蒜直径5.5公分标准出口型达45左右,独蒜头一般在3公分以上达 60%;③产量高,平均亩产在云南达2吨左右;④品质优、蒜素含量高;⑤提早抽苔,蒜头早熟,比其它蒜种早15 ~20天左右,鲜蒜苔适逢元旦、春节的好市机上市,为全国独有;⑥引用温江大蒜种经济效益显著。 “红七星”是国内外罕见蒜种,它的特点是:硬叶、紫皮、早熟。单头芽蒜<7 ~8个瓣粒,粒粒肥大匀称,皮薄易撕,色红光亮,辣烈味香,油浓沾稠。温江独头蒜最为著名,是传统四川菜调味之精髓,是宾朋好友馈赠名特产之佳品。

  大蒜种植

  (1)播种

  ①适时播种。大蒜播种的最适时期是使植株在越冬前长到5~6片叶,此时植株抗寒力最强,在严寒冬季不致被冻死,并为植株顺利通过春化打下良好基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长江流域9月份天气凉爽,适于大蒜幼苗出土和生长。如播种过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长过旺而消耗养分,则降低越冬能力,还可能再行春化,引起二次生长,第二年形成复瓣蒜,降低大蒜品质。播种过晚,则苗子小,组织柔嫩,根系弱,积累养分较少,抗寒力较低,越冬期间死亡多。所以大蒜必须严格掌握播种期。

  ②合理密植。密植是增产的基础。蒜薹和蒜头的产量是由每亩株数、单株蒜瓣数和薹重、瓣重三者构成的。应按品种的特点做到适当密植,使每亩有较多的株数。早熟品种一般植株较矮小,叶数少,生长期也较短,密度相应要大,以亩栽5万株左右为好,行距为14~17厘米,株距为7~8厘米,亩用种150~200千克。中晚熟品种生育期长,植株高大,叶数也较多,密度相应小些,才能使群体结构合理,以充分利用光能。密度宜掌握在亩栽4万株上下,行距16~18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亩用种150千克左右。

  ③播种方法。“深栽葱子浅栽蒜”是农民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大蒜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3~4厘米。大蒜播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插种,即将种瓣插入土中,播后覆土,踏实;二是开沟播种,即用锄头开一浅沟,将种瓣点播土中。开好一条沟后,同时开出的土覆在前一行种瓣上。播后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用脚轻度踏实,浇透水。为防止干旱,可在土上覆盖二层稻草或其它保湿材料。栽种不宜过深,过深则出苗迟,假茎过长,根系吸水肥多,生长过旺,蒜头形成受到土壤挤压难于膨大;但栽植也不宜过浅,过浅则出苗时易“跳瓣”,幼苗期根际容易缺水,根系发育差,越冬时易受冻死亡。

  (2)田间管理

  ①追肥。大蒜幼苗生长期虽有种瓣营养,但为促进幼苗生长,增大植株的营养面积,仍应适期追肥。由于大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弱,故追肥应施速效肥,以免脱肥而出现叶尖发黄。大蒜追肥一般3~4次,分为:

  催苗肥:大蒜出齐苗后,施1次清淡人粪尿提苗,忌施碳铵,以防烧伤幼苗。

  盛长肥:播种60~80天后,重施1次腐熟人畜肥加化肥,每亩20~30担,硫铵10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5千克。做到早熟品种早追,中晚熟品种迟追,促进幼苗长势旺,茎叶粗壮,到烂母时少黄尖或不黄尖。

  孕薹肥:种蒜栏母后,花芽和鳞芽陆续分化进入花茎伸长期。此期旧根衰老,新根大量发生,同时茎叶和蒜薹也迅速伸长,蒜头也开始缓慢膨大,因而需养分多,应重施速效钾、氮肥 (复合肥更好)10~15千克。于现尾前半月左右施入(可剥苗观察到假茎下部的短薹),以满足需要,促使蒜薹抽生快、旺盛生长。

  蒜头膨大肥:早熟和早中熟品种,由于蒜头膨大时气温还不高;蒜头膨大期相应较长,为促进蒜头肥大,须于蒜薹采收前追施速效氮钾肥。如:氮钾复合肥亩施5~10千克,若单施尿素,5千克左右即可,不能追施过多,否则会引起已形成的蒜瓣幼芽返青,又重新长叶而消耗蒜瓣的养分。追肥应于蒜薹采收前进行,当蒜薹采收后即有丰富的养分促进蒜头膨大。若追肥于蒜薹采收后进行,则易导致贪青减产。若田土较肥,蒜叶肥大色深,则可不施膨大肥。中、晚熟品种由于抽薹晚,温度较高,收薹后一般20~25天左右即收蒜,故也可免追膨大肥。

  ②水分管理

  齐苗期:一般播种1周即齐苗。追施齐苗肥后,若田土较干,可灌水1次,促苗生长。

  幼苗前期:幼苗期是大蒜营养器官分化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大蒜齐苗后进入幼苗生长前期,由于齐苗后灌水1次,加之长江流域地区此期也正值秋雨较多的时期,因此要控制灌水,并注意秋雨后田间的排水工作。

  幼苗中后期:以越冬前到退母结束为标志。此阶段较长,也正是大蒜营养生长的重要时期。越冬前许多地方降雨已明显减少。土壤较干,应浇灌1次;越冬后气温渐渐回升,幼苗又开始进入旺盛生长,应及时灌水,以促进蒜叶生长,假茎增粗。

  抽薹期:蒜苗分化的叶已全部展出,叶面积增长达到顶峰,根系也已扩展到最大范围,蒜薹的生长加快,此期是需肥水量最大的时期,应于追孕薹肥后及时浇灌抽薹水。“现尾”后要连续浇水,以水促苗,直到收薹前2到3天才停止浇灌水,以利贮运。

  蒜头膨大期:蒜薹采收后立即浇水以促进蒜头迅速膨大和增重。收获蒜头前。5天停止浇水,控制长势,促进叶部的同化物质加速向蒜头转运。

  ③中耕除草。可于播种至出苗前喷除草剂。扑草净:对防除蒜地的马唐、灰灰莱、蓼、狗尾草等有效。50%的扑草净亩用药100~150克。西马津和阿特拉津:亩用药120~240克。除草通:亩用药35~6S克。

  对以单子叶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蒜田,每亩用大惠利120~150克于播种后5~7天(出苗前)加水30~50千克稀释,晚间喷雾。以双子叶阔叶草为主的蒜田,每亩用25%恶草灵120~150毫升,或24%果尔45~60毫升,于播种后7~10天(出苗前)加水40~60千克,晚间喷雾。蒜苗幼苗生长期,当杂草刚萌生时即进行中耕,同时也除掉了杂草,对株间难以中耕的杂草也要及早拔除,以免与蒜苗争肥。

  (3)采收

  ①采收蒜薹。一般蒜薹抽出叶鞘,并开始甩弯时,是收藏蒜薹的适宜时期。采收蒜薹早晚对蒜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采薹过早,产量不高,易折断,商品性差;采薹过晚,虽然可提高产量,但消耗过多养分,影响蒜头生长发育;而且蒜薹组织老化,纤维增多;尤其蒜薹基部组织老化,不堪食用。

  采收蒜薹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后进行,此时植株有些萎蔫,叶鞘与蒜薹容易分离,并且叶片有韧性,不易折断,可减少伤叶。若在雨天或雨后采收蒜薹,植株已充分吸水,蒜薹和叶片韧性差,极易折断。

  采薹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以采收蒜薹为主要目的,如二水早大蒜叶鞘紧,为获高产,可剖开或用针划开假茎,蒜薹产量高、品质优,但假茎剖开后,植株易枯死,蒜头产量低,且易散瓣。以收获蒜头为主要目的,如苍山大蒜采薹时应尽量保持假茎完好,促进蒜头生长。采薹时一般左手于倒3~4叶处捏伤假茎,右手抽出蒜薹。该方法虽使蒜薹产量稍低,但假茎受损伤轻,植株仍保持直立状态,利于蒜头膨大生长。

  ②收蒜头。收蒜薹后15~20天(多数是18天)即可收蒜头。适期收蒜头的标志是:叶片大都干枯,上部叶片退色成灰绿色,叶尖干枯下垂,假茎处于柔软状态,蒜头基本长成。收藏过晚,蒜头嫩而水分多,组织不充实,不饱满,贮藏后易干瘪;收藏过晚,蒜头容易散头,拔蒜时蒜瓣易散落,失去商品价值。收藏蒜头时,硬地应用锨挖,软地直接用手拔出。起蒜后运到场上,后一排的蒜叶搭在前一排的头上,只晒秧,不晒头,防止蒜头灼伤或变绿。经常翻动2~3天后,茎叶干燥即可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