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高寨富硒新贵原自新疆一头大蒜-大蒜网
大蒜助理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商务助理 > 农业新闻

乐都高寨富硒新贵原自新疆一头大蒜

文章发布:中国大蒜网蒜赢天下(www.dasuan.cn)              发布时间:2015-12-11


青海新闻网讯 20世纪70年代末,乐都区高店镇小河滩村村民去新疆串亲戚,返程时带回两辫大蒜。偶然的机会,村民种下第一粒独头蒜。高店镇的村民们谁也想不到,30多年后,那小小的蒜头竟富了整个村、整个镇。

  无心插柳小蒜担纲支柱

  村民从新疆带回的蒜被种下之后,长出了紫色的皮,个头也比其它的大,口感更是比普通的蒜好。一开始,村民们只是少量种植,一传十,十传百,紫皮大蒜的名声鹊起,种植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蒜不仅成了高店镇人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更成了海东乃至整个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小河滩村在种植大蒜之前,是全镇典型的贫困村,2000年之前人均年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

  如今,一万五、六千元的人均年收入让村民的生活奔上了小康。由于小河滩村处于河床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土地格外肥沃,这也让小河滩村的大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镇上其他村的蒜一亩能收入一万二,而小河滩的蒜一亩能收入一万五左右。”高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元宏说。

  “五年前家里一年才能挣两万块钱,现在一年轻松挣十万,家里的房房重新盖了,卫生间、洗澡间一应俱全,日子过得好啊!”高店镇小河滩村村民文兴说。文兴十三岁时就外出打工,但几年下来,收入一直很一般,打工挣的钱根本改变不了他的生活现状。回乡后,他发现只有发展种养殖才是出路。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下,文兴种起了蒜,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富硒标签大蒜经济升温

  据马元宏介绍,高店镇有耕地8000亩,有一半的土地用于种植大蒜。紫皮大蒜的种植由最初的不到四五分地逐渐发展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时,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到了1500亩。鼎盛时期,紫皮大蒜的种植达到7000亩。后来由于城市规划征地等因素,土地有所减少,目前种植4000亩。“其中,小河滩村、西门村和河滩寨村家家户户都种蒜,外出务工的人也很少,年轻人也看中了紫皮大蒜的发展前景,在家种蒜。”马元宏说。

  高店镇的土地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紫皮大蒜被贴上“富硒”标签,更是为它打开广阔的市场。2015年11月,由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208万元建设的富硒黑蒜深加工项目,在乐都农业示范园区高店富硒产业园建成并投产,年加工富硒黑蒜2100吨。依托乐都高店、下营、城台、雨润等乡镇生产的大蒜,通过以富硒黑蒜加工为主的富硒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区域2215户种植紫皮大蒜1.1万亩,户均增收2700元。

  每年,高店镇的村民们都会接受3至4次的分类培训,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发展种养殖的专业化水平。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挖蒜也不再需要过多的劳力,村民们种蒜的规模越来越大,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

  高店镇西门村村民王桂英说:“靠着种蒜,我已经供出了3个大学生,是大蒜让我扬眉吐气了!”

  超前谋划提升新贵身价

  蒜越种越好了,高店镇的大蒜远销甘肃、山东、北京、江西等地,最远还卖到过日、韩、加拿大。目前,高店镇有19名大蒜经纪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村民们种的蒜不愁销路。

  高店镇小河滩村村主任逯登良自2000年通过培训考试后,便持证上岗,当起了大蒜经纪人。据他介绍,以前村民们种蒜都是自产自销,在路边摆摊,难以形成规模,根本打不开销售市场。随着大蒜经纪人的出现,紫皮大蒜开始规模化销售,经纪人负责与外界客商联系,帮助村民销售大蒜。“村民自产自销的时候,受到市场的影响,大蒜价格会有波动,风险比较大,我们就是帮助村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逯登良说。

  如今,“农户+经纪人+企业”的紫皮大蒜销售模式在高店镇成熟起来,镇领导和村民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咱们的蒜一收获就全卖出去了,虽然收入可观,可这并不能真正提高大蒜的经济效益,如果蒜能够储存一段时间,到了年底再卖,一亩地至少能多赚五六千元。”高店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熊永旭说。

  没错,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一个大蒜的“保鲜库”。镇长马元宏说,高店镇已经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再通过这两年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在镇上建一个恒温保鲜库,这样高店紫皮大蒜的经济效益又会涨上一大截。